玉米种植户陷“品种焦虑”,玉米种业同质化成发展难题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当前,我国种业市场规模已超1400亿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那么目前,我国种业发展形势如何?资源保护利用取得哪些技术突破?对照国际先进水平,种业发展还存在哪些短板弱项?从今天起,我们推出系列调查报道——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玉米年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约四成。记者近期前往山东、河南、甘肃等地发现,当前,我国玉米种业存在同质化较为严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总台央视记者 吴南馨:在河南新乡的一个玉米播种现场,对于黄淮海地区的农民来说,现在正是一年当中最紧张的抢收抢种时刻。能不能取得一个好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正在播种的种子。据了解,在这些种子当中,有95%以上都是国产品种,可以说凭借着对当地环境的精准适应,国产品种牢牢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个单一的品种能够获得压倒性的优势,比如1000多亩的农田当中,就有5个不同品种的种子正在进行分片的播种。
在新乡,多的是有品种焦虑的种植户。村支书李兴涌告诉记者,这两年,新品种层出不穷,今年他在自己300亩的地里尝试了更多种类,就是为了观察品种表现,为村里选种提供参考。
不少玉米种植户感叹,费心思选品种,种来种去差不多。虽然目前全国玉米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已超过九成,但能被农民广泛接受、实现大面积稳定推广的品种却凤毛麟角。
记者发现,在看似丰富的选择背后,品种“同质化”,正是近年困扰我国玉米种业的一大难题。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年推广面积超过百万亩的玉米品种中,前十大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依然相对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