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黔沿|红色基因传承 多彩文化润心——贵州大学书记校长同上一堂思政课暨毕业党课侧记
“黔水之滨育英才,薪火相传续新篇”。6月23日,贵州大学溪山剧场内掌声连连,随着贵州大学党委书记杨未清亮的“上课”开场,一堂“有艺思”的课堂正式拉开帷幕。
贵州大学书记校长同上一堂思政课暨毕业党课以“红色基因传承 多彩文化润心”为主题,通过“现场讲授+艺术呈现”的立体教学形式,探索“共情、共鸣、共行、共享”的艺术思政课暨毕业党课。
感恩奋进新风采
“做中华民族脊梁这句话,始终是我们奋进的动力”。杨未的讲述带着时光的温度,同时,侗族大歌《侗歌声声献给党》的悠扬旋律响起,多声部和声如清泉流淌,将现场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
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与2011年读书会亲历者金晓贵校友共同开启“感恩奋进新风采”篇章。宋宝安细数了贵州大学近年来扎根贵州大地服务全省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绩,介绍了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牢记嘱托,获批绿色农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斯里兰卡茶叶绿色防控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先后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在内的十余项高水平科技成果,成果转化金额7200万元,在国际高水平杂志发表文章千余篇等成绩……宋宝安希望同学们做到细致、精致、极致,努力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从丹寨县马鞍村第一书记到省农信社优秀干部,金晓贵用“三育工程”带动村民脱贫、用金融政策激活乡村产业的故事,让台下即将奔赴基层的毕业生们眼眶湿润。
一首《幸福花开》,是践行初心的生动体现。杨未说:“新时代的贵大人要以脚踏实地、后发赶超的志气将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艰苦奋斗新风采
“你是一颗金钉子,曾凿穿苗岭,叩问地球哪里来;君已修炼成化石,将永生大地,启示生命何处去”。杨未详细讲述了贵大师生历经36年风雨、锲而不舍扎根贵州大地,从寒武纪的古老岩层中寻找生命的痕迹,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革东镇八郎村钉下了中国第11颗“金钉子”的故事。
“同学们知道吗?全球82颗地质‘金钉子’中,第11颗就‘钉’在贵州苗岭!”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师杨宇宁的提问点燃了全场好奇心。“我的导师赵元龙教授86岁离世前,还在念叨着下一颗‘金钉子’。”杨宇宁的声音哽咽了,“他68岁学英语、带领团队跑遍苗岭深山,10万件化石标本里藏着贵大人‘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密码”。这颗来之不易的“金钉子”,展现了贵大人不畏强手、勇争第一、艰苦奋斗的新风采。
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教师贾玉龙则以《生物化学》课程斩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的经历,诠释了“酿于文化、酵于创新、醇于情怀”的育人理念——当VR技术重现酒醅发酵过程,当学生用代谢通路分析为企业挽回千万元损失,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让思政教育有了鲜活注脚。
动物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那彬彬讲述了她的“双创”故事。“三次参赛,从省金到国金,我在科技园大厅的板凳上睡过两周,带伤站上决赛舞台。”她带领团队实现贵州在国创赛产业赛道首金突破的经历,让“敢闯会创”的口号化作了印记。
“刚才,贵大师生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生动体现了诞生于贵州的遵义会议精神后继有人。”遵义会议纪念馆退休讲解员张云莲的讲述,将时光拉回到1935年。作为30年党龄的红色文化传播者,她用“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战斗细节的讲解,生动诠释了“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
《遵义会议放光芒》的合唱后,杨未向六月入党的毕业生党员代表颁发政治生日贺卡,并带领全体在场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铿锵誓言在剧场回荡。杨未告诫毕业生同学们,坚定信仰,以奉献基层的情怀与行动响应“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的号召,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奋勇争先。
文化自信新风采
“贵州大学始终扎根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办学。”杨未说:“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贵州的山水滋养了长江文明;作为多民族聚居地,贵州各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彩图景。今天,我们要在贵州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激发青年创新力量,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历史的积淀,更需要在创新中传承,让古老的技艺创新性传播!”
“贵州有30万年前的观音洞人遗址,有‘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科举盛况,更有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思想光芒。”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教授黄诚的文化溯源,让师生们领略了贵州作为长江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深厚底蕴。他口中的“四大文化工程”与“黔中王门”学派,勾勒出贵州文化自觉自信的清晰脉络。
黄诚认为,丰厚的贵州历史文化资源,是开展文化育人丰硕而又宝贵的题材和素材。贵大师生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把握文化的主流主线,树立贵州人的文化自信,为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而注入强大动力与新鲜活力,助推新时代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
王艳带领的“文化空间千村寻”团队用十年足迹诠释了文化传承的青春担当。“我们走过近300个传统村落,用‘识别四步曲’构建文化遗产知识图谱。”王艳说:“作为一支穿行在西南山区的文化解码者团队,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那些深藏于吊脚楼飞檐下的文化符号、凝固在风雨桥榫卯间的营造智慧,将通过时尚的方式,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维度里绽放出穿透时空的文化光晕。”
贵州大学音乐学院校友杨想妮带着一首传统侗歌《一兜好白菜》登场,掀起了全场最富活力的高潮——这位从侗寨走出的歌者,将侗族大歌与摇滚、电子音乐融合,为《哪吒2》创作的配乐《宝莲盛开》通过电影媒介让千年侗歌“破圈”而出。杨想妮告诉大家:“母校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文化传承,不是重复祖先的脚印,而是点燃今天的火把”。
现场大屏幕上展示着由美术学院教授赵竹创作的画作,表现了各族人民对人民领袖的拥戴之情,体现了贵大师生对人民领袖的忠诚之志。
“在强国复兴的征途中,贵大人用行动坚定信念;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贵大人用专业浇灌希望……”杨未说:“这正是新时代贵大精神的生动写照:既扎根贵州大地,又胸怀国之大者;既守护文化根脉,又勇立时代潮头!贵大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贵州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中,展现奋进贵州、活力贵州、幸福贵州、文明贵州、美丽贵州、清廉贵州的贵大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