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向中华——贵州民族古籍工作40年》成就展引发观展热潮
6月20日,由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办,贵州省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共同承办的“同向中华——贵州民族古籍工作40年”成就展在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4楼C厅隆重开展。本次展览全面呈现了40年来贵州在民族古籍保护、抢救、整理、研究、出版、数字化及活化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自开展以来,引发了观众的观展热潮。
展览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五大单元全景展示了贵州民族古籍工作40年的丰硕成果——从珍品汇聚的“收藏保护 展卷琳琅”、匠心独运的“古籍修复 再现光彩”、学术深耕的“整理研究 文脉新生”到科技赋能的“平台共享 数智未来”直到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和合同心 典映中华”,为观众铺开一幅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壮丽画卷。
本次展览最大亮点在于突破传统的“静态展示”,多维度的空间让深藏库房的民族古籍“活起来”。
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彝文《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论》,水书《泐金纪日卷》《庚甲卷》影印件等古籍展品集中亮相。生动述说了彝、水等民族的历史及其与中原文化的深度交融,见证各民族交往交融的《卷洞桥彝汉文功德碑》拓片、记录清水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清水江文书》等,都是解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活化石”。
展览中还展示了贵州民族古籍数字化转型的突破成果——完成全省民族古籍数字化扫描;民族传统音乐音频的搜集整理及数字化平台建设。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欣赏不同民族的传统音乐,在触摸屏前亲手翻阅古籍,在投影区观看以影像演绎古籍的《典阅贵州》系列片,体验科技为古老文献增添的新活力。
观众纷纷在民族祝福语印章打卡区打卡留念。大家在品读古籍、欣赏文字、聆听古歌、触摸纸张、收集印章、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拉近了与古籍的距离,有效提升全社会对民族古籍工作的关注与支持,让民族古籍的传承保护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同向中华——贵州民族古籍工作40年”成就展将持续展出至9月20日。
摄像:钟天韵